《布达拉宫》通过七集篇章,讲述有关布达拉宫的种种故事:宫堡建筑、馆藏文物、壁画群落……纪录片直观展示布达拉宫全貌的同时,也深入关注并记录生活在西藏地区的能工巧匠。片中特别呈现了传统匠人泼甜墙维修宫堡外观、科技防虫、古籍修复等画面,体现与时俱进的文物保护创新思路。
布达拉宫,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 布达拉宫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 建于631年,后随着吐蕃王国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之规模。
布达拉宫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 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 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第二季
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二季由新颜、节日、印记、公主、白宫、红宫、回望等7个篇章组成,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文献文物、工匠精神等多维度的解读,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布达拉宫。从布达拉宫西大殿、圣观音殿、法王洞等20余处宫殿和附属建筑,到罗布林卡、桑珠孜宗堡、萨迦寺等10余处古代建筑和寺庙的一一呈现,再到唐太宗“六难婚史”、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等30多个传奇人物故事的生动讲述,透过《布达拉宫》第二季的镜头,观众将走进布达拉宫那些尚未开放的神秘区域, 打开尘封于岁月深处的历史长卷,伴随着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解说词,沉浸式领略布达拉宫的独特魅力与恢宏气势。
第1集:新颜
“泼甜墙”,这是一个跨越300多年的布达拉宫换装仪式的盛大场面。布达拉宫工作人员深入喜马拉雅山脉的最深处,执着地寻找纯正的高岭土用作矿物涂料;人们精心地用牦牛奶、冰糖、蜂蜜、藏红花等调制红白黄色颜料,寄托着心中的美好祝福;千百民众提着颜料桶专注地往宫墙上泼洒涂抹颜料,在这神圣的时刻留下自己的心愿。那些身影和笑脸,是信仰最朴实的模样,让人们感受到了热爱与守护家园的深厚民族情感在流淌奔涌。
第2集:节日
每年夏天的雪顿节是人们欢庆的节日,晒唐卡、看藏戏、吃酸奶,跳牦牛舞成为主要的活动。哲蚌寺的上百僧人肩扛手抬着巨型唐卡去展佛台晾晒,沿途路人不断的加入预示着人们信仰的接力。各地藏戏班子汇聚于此,多台藏戏轮流演出,为节日增添了无尽色彩。如今由孩子们演出的《顿月顿珠》传承着古老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藏戏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而有着亭台、园林、温泉的夏宫罗布林卡也是雪顿节的主会场,过去历代喇嘛夏天在这里办公休息,现在普通民众在树荫下搭起各色帐篷,品尝美食,看戏演戏,唱歌跳舞,享受着自然馈赠和文化硕果,节日在这里成为民众文化与生活的交汇点,每一个场景都散发着独特的节日气息。
第3集:印记
布达拉宫在创造、传承和保护西藏文明中留下的步步足迹:古代吐蕃人利用贝多罗树的树叶书写文明,贝叶经承载着过去的智慧与记忆。松赞干布派遣吞弥·桑布扎到天竺学习文字,归来后创制了藏文,使西藏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赐给西藏的永乐版《甘珠儿》,标志着西藏从手抄文字进入雕版印刷时代。修复贝叶经的实验小组,想尽办法寻找修复的材料,从西双版纳采来贝叶原料精心修补每一片经叶。唐卡画师笔下的每一道金线,都在延续着千年前的信仰之光。壁画修复者则拂去历史的尘埃,让那些被岁月模糊的面容重放光彩。新时代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会开启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第4集:公主
文成公主给西藏带来丰厚的嫁妆,她带来的工匠、医者、学者和天文历法、医药知识、建筑技艺,种子陶艺等,将中原的文明火种播撒在雪域高原。布达拉宫建筑的金顶、木结构等技术和风格中,就深深镌刻着汉藏文化交融的印记。大唐公主带来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和大量的佛经,更是一个文明的精神象征,它让雪域高原的文化基因发生了深刻嬗变,佛教文明与本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催生出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这种文化的融合比政治联姻更为深远。唐太宗六试婚使,雄伟的宫殿雍布拉康,大昭寺的壁画,红山上的法王洞等见证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文成公主》实景演出更让历史鲜活起来,画家敬庭尧凝聚心血绘制的300米长的《文成公主》画卷,藏族大妈深情歌唱的怀念文成公主的民歌,这些都说明雪域高原铭记着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和深远影响。第5集:白宫
一场暗杀拉开吐蕃灭亡的序幕,红山宫在雷电与战火中成为废墟;历经 800 年的沉寂和沧桑,顺势走来的五世达籁喇嘛以惊人的魄力和远见开始了布达拉宫的重建;圣观音像的回归与圣观音殿的建造突显神秘色彩;藏式建筑桑耶寺和桑珠孜宗堡所展示的多元融合的建造风格,为布达拉宫的重建提供了借鉴和灵感;独特的地垄基础承载了宫殿的主体,构成了宫殿与山体的完美结合;西方传教士的素描绘画记录了布达拉宫最初的宏伟与壮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两次重大修缮工程使古老宫殿延续生命,焕发新生。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展现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决心。
第6集:红宫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桑结嘉措开始秘密寻访转世灵童,心思缜密地以扩建红宫为借口掩盖其秘不发丧。仓央嘉措的短暂生涯见证了权力与情感的交织,他留下的许多动人诗篇,也给红宫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忧伤的色彩。红宫的扩建工程宛如一场盛大的历史叙事,300多年前的图纸展现了红宫设计的精细布局;纯金包裹、镶嵌珍宝的灵塔凝聚着数千工匠的精湛技艺;牦牛皮船水运各地珍贵木材和大量石材实在艰难不易;从169名画师的秉烛创作壁画到画工大量矿物颜料的研磨;这些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技艺和汗水,是他们亲手创造了布达拉宫的瑰宝和文明。
第7集:回望
全绍清、崔比科夫等早期拍摄者的珍贵照片,见证了布达拉宫从神秘禁地到向世界敞开真容的历程。从五世达赖喇嘛到十三世达赖喇嘛,从摄政制度到中央政府的册封,西藏历史的权力更迭、宗教传承在布达拉宫的故事中交织上演,布达拉宫见证了西藏历史的沧桑巨变。当下布达拉宫的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采集的场景令人感叹:金顶建筑群的拍摄、灵塔信息的采集,佛像唐卡的数字建档,佛教造像的研究梳理,不同时期的文物瑰宝和艺术杰作在科技的光芒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回望布达拉宫的历史,将会激励后人不断探索、传承和赋能这座宫殿,使它永远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Sorry,此资源仅限本站vip会员下载,请先登录
如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帮助及声明:若需要帮助,您可以查看 帮助中心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406067889@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